当前位置:
首页--移风易俗--移风易俗

那坡:边疆新风拂面来 文明实践润心田

发表时间:2025-03-12      来源:本站

近年来,那坡县立足“边”的特色,紧扣“文明实践+”主线,以“破陋习、树新风、固边疆”为目标,探索出边境地区移风易俗新路径,让文明新风吹遍国门大地。


边关文化引领 筑牢文明根基

“阿叔,咱守边人最讲团结,高价彩礼伤感情啊!”在平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壮族“山歌宣讲队”用非遗“那坡壮族民歌”传唱《移风易俗新规十条》,引得群众阵阵掌声。那坡县深挖“边疆红”“民族美”“守边情”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明实践品牌。


微信图片_20250312154221.jpg

图为凌尚前在平孟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开展“守边故事我来讲”微宣讲活动

红色基因激活力。依托平孟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界碑党课”“守边故事我来讲”活动126场,将守边固边精神融入家风家训,培育边境“星级文明户”45户。

非遗传承赋新能。组织非遗“那坡壮族民歌”、黑衣壮织锦技艺传承人,创作《移风易俗 振兴乡村》《文明结亲歌》等作品,通过“山歌擂台”“锦绣传习”“周末大舞台”等形式,在2025年春节期间,开展活动25场次,使群众在娱乐中得到教育,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微信图片_20250312154225.jpg

图为中越山歌交流展演

跨境交流促融合。深入推进“文化睦邻”工程,2024-2025年,连续2年组织开展了以“赠春联送万福惠边民 共筑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进边关活动,为边民送上有温度的文化年货。

同时,以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中越友好村交流、中越山歌会、国门“村晚”等节庆活动,持续深化中越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两国边民在“双向奔赴”的人文交流中不断巩固传统友谊,谱写新时代友谊的篇章。


边民互助共治 激发文明活力

在百都乡弄陇村,“文明积分存折”成了抢手货:主动参与巡边护边积5分,简办红白事积10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村民黄大姐笑着说:“攒够30分就能兑换所需生活用品,谁还愿搞铺张浪费?”那坡县创新“边民共治”机制,构建全民参与文明创建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312154229.jpg


图为百都乡弄陇村的群众进行积分兑换

志愿守边树标杆。组建一支由抵边村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边民参加的“界碑巡逻队”“双语宣传队”等22支边境志愿服务队,开展“边境设施我来护”“走好一次护边路”“等主题志愿服务480余场,用壮语、苗语讲解移风易俗政策,覆盖边民1.2万人次。

积分管理添动力。在全县推行“文明积分制”,将抵制酗酒赌博、简办红白事等纳入积分体系,与村集体红利、各项评比等挂钩,提高群众参与文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累计兑换积分18万分,节约婚丧费用300多万元。

致富能人强引领。组织56名致富能人担任“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队长,各村(社区)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成功劝阻奢华婚礼38起,化解婚事民俗矛盾17件。


边境新风浸润 绘就文明图景

走进百省乡百坎村,白事理事会章程贴在村口:“不摆流水席、随礼不超过100元”。村民韦大哥感慨:“过去办场丧事要吃3-5天,现在两天就办结,省下钱还能发展桑蚕产业。”那坡县聚焦民生关切,推动新风尚落地生根。

婚丧嫁娶“减负”。出台《那坡县村(社区)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全县成立村(社区)红白理事会131个,推行参考菜谱“五菜一汤”标准宴席,婚事平均费用从6万元降至2万元,丧事支出下降60%。

文明家庭“增彩”。2023年以来评选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25户,打造坡荷乡中山村等“家风家训展示墙”35处,涌现出守护祖国南疆40余年的“中国好人”凌尚前等先进典型。

边境长廊“展颜”。沿G219国道,按照“文明实践+”的思路,将4个边境乡镇的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打造一条可看可玩可学可触达内心深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设置“守边故事我来讲”打卡点25个,“文明耀边关 乡风更美好”文明实践宣传栏12个,绘制“民族团结”“勤俭持家”“红色教育”主题文化墙,成为边民游客打卡地。

微信图片_20250312154232.jpg

图为中越边民新春大联欢

新风浩荡满目新,砥柱南疆气象清。那坡县通过打造“边疆文明润心”工程,如今的边陲小镇,界碑旁少了酗酒闹事的喧嚣,多了文化广场的欢歌,陈规陋习逐渐远去,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滋养边境热土,守护国门安宁。




来源:那坡县委宣传部 许彩昱

编辑:陆敏飞 王子贝(实习)

审核:黄颖庆


热点更多

公益广告更多

主题活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