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好人365--好人365

2020年2月至7月中国好人榜

发表时间:2020-09-18      来源:中国文明网


谭连乔

人物故事:

  谭连乔,女,毛南族,1969年6月2日出生,广西都安人,大学本科学历,都安瑶族自治县爱心坊公益联合会会长,都安瑶族自治县政协委员。

  她钟情公益事业,怀着满腔热情奔走在公益路上,用爱心和责任,为困境中的孩子点燃了希望和梦想。她多次组织公益活动,资助物品20多万元,受益学生6千人次。2014年被评为“全区优秀志愿者”。2015年12月被评为河池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7年2月被评为“全区学雷锋活动标兵”。近年获河池市脱贫攻坚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先进个人奉献奖。

  2012年10月,都安爱心坊在县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成立。多来年,爱心坊捐赠物资折价达100多万元,无偿服务老弱病残幼孤等群众10000多人次,先后组织开展了 “石山育苗”瑶山儿童成长援助计划、“童心绽放”瑶山第二课堂活动、“蓝色梦想·爱在广西”爱心图书室项目、“关注乡村孩子”暖冬系列等活动项目、“青葱课堂”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明窗行动”、“陪伴行动”、乡村儿童 “悦读会” 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瑶山儿童带来的关怀、温暧和希望,受到群众称赞。

  自从都安瑶族自治县打响防疫战以来,谭连乔不仅立即响应市志愿者协会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号召,还积极带领爱心坊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共同参加防疫志愿服务。他们穿着志愿“红马甲”,穿梭在抗疫前线,为一线防控人员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由于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谭连乔平时接触的人比较多。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很好地加入防疫志愿服务,她在正式加入防疫志愿服务队之前,就先到医院去做了CT等健康检查,在确认自己的健康状态后,便投身志愿服务队伍中。

  2月1日,谭连乔加入了都安青年防疫志愿服务队,在了解到防疫工作人员口罩紧缺的情况后,她紧急向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发出募捐号召,仅用了短短一天多的时间,2月2日,她就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募捐到2万只口罩,同时还连夜购买了40个测温仪,一起运送至都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

  2月10日凌晨三点,谭连乔接到爱心人士温总的电话:“请帮我联系龙州市的顺丰、邮政物流或者私家车,我想将这批物资运送到都安。”这是一批用于防疫一线的医疗物资,谭连乔立刻就清醒了,从三点钟开始直到当天下午,一直向外界电话求助,打了上百个电话,才终于联系到相应的渠道,使得这批防疫物资在当天下午就运达都安,送到了县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手中。

  据统计,在都安抗疫战最艰难的1个多月里,她为抗击疫情筹款达154万多元,组织发动募捐到的口罩、隔离衣、手套、防护帽、手术单、护目镜、消毒水、测温仪、泡面、牛奶、水果、蔬菜、棉被、饮用水、雨衣等紧缺医疗物品、生活物资等累计达40万余元。

  谭连乔一边募集物资、一边开展志愿服务,甚至吃饭时间都在跟进防疫工作,每天忙到凌晨才能休息。困难群众家里没米没药了,她组织志愿者去采购并送到家门口;驻守卡点工作人员的宵夜,她带领志愿者送去,不落下一晚,不忘记一人;春寒时节,听说守卡的一线工作人员晚上特别冷,她及时募捐到了新棉被,送到卡点人员手中,爱心棉被暖了身更暖了心;住院的病人没有睡衣,她募捐了一批睡衣送去;村镇卡点缺饮用水,她送了一批饮用水过去;为了解决抗疫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她为志愿者们上了多份免费的保险;为了稍缓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疲劳,她还募捐了香喷喷的粽子、黑豆饭、包子送到他们手上……

  繁忙的防疫志愿服务的工作需要,让谭连乔忙碌的身影不停穿梭在防疫一线上,她用爱心的力量,肩负起抗疫的责任,带领她的志愿者团队,全力奋战在抗疫前沿,成为人们眼中的工作狂。对此她说,“每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值得我们每个公益人用心去做。全民抗‘疫’,每一个人都在为共同目标努力。” 

  “有人说她是工作狂,我觉得她是公益装心中、抗疫扛肩上,她的‘广西优秀志愿者’‘河池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名副其实。”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康生说。

  此外,谭连乔还多次参与县防疫指挥部物资组的工作,对接、运送、装卸防疫应急物资,为困难群众采购急需的生活用品,每天为各服务点、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坚持送宵夜等。2月的春寒、大风、冷雨不断,谭连乔和爱心坊的志愿者们,却温暖了整个都安。

  “作为公益人,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是谭连乔常说的话。


梁意锦

人物故事:

  梁意锦,29岁,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三平村红社屯村民。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热心村中公益事业,支持配合党委、政府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买来一批口罩赠送给村中群众,随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向武汉捐赠1000公斤生活物资,自驾前往武汉参与志愿服务。2月初,梁意锦满腔热血,独自逆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一名“90后”的担当与责任,用一颗火热的心温暖着身边的每个人,以点滴奉献演绎人间大爱,彰显伟大的志愿精神。

  2月4日凌晨5时许,梁意锦在自家小货车上装好500公斤自产的大米、500公斤自购的鸡蛋及一些食用油和蔬菜,在家人熟睡中悄悄出门,困了累了他就在服务区休息,吃点干粮和辣椒,然后继续前进。

  天亮后,家人以为梁意锦去贵港周边送货。直到2月5日早上他给妻子打电话“坦白”,妻子这才懵了。“家里还有我父母和三个孩子,我让他们全都放心,来了就要多做点事再回去,不然心不安。”梁意锦说,看到很多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照片,几天都睡不好,经过两天的考虑,他花近万元买了一批物资,决定到一线支援。因担心被反对,一直没跟家人说。

  看到梁意锦面容憔悴,张爱华说:“谢谢您,你累了,就把物资放在这,让各个需求点的人来自提。”梁意锦摇摇头:“不行,我不仅是运送物资,更主要是来当志愿者的,我要留下来当搬运工。”在张爱华办公室休息1小时后,他又驾车冒雨将物资运送到位于纱帽街道的汉南人民医院。回来后,工作人员劝他:“现在疫情严重,你先休息一晚,明早回去吧!”“如果怕危险,我就不会来了。”梁意锦坚定地说。在他的坚持下,工作人员同意他留下。

  接下来的几天,梁意锦不仅帮助工作人员到武汉西、纱帽等地方接货,还主动联系武汉体育中心集中治疗点,到那里帮忙测量体温。张爱华要帮他报销沿路油费,他没答应。“真是犟啊,这小兄弟。你叫我姐吧,有什么事请跟我说。”张爱华说,和梁意锦出了几趟车后,一次在去武汉西高铁站接外省捐赠的物资时,无意间看到他手写的计划书:先把粮运到武汉;捐钱计划;留在武汉帮忙;二月底平安健康回家。这个简短朴实的计划,让她对这位勇敢的广西小伙肃然起敬。

  梁意锦实现了计划中的第一步,又获留下,和武汉街头、医院、社区里活跃的数万志愿者一起,干劲十足。他天天给张爱华发微信,要求多给他派活,几天来他既是搬运工又是司机,一刻也没闲着。

  “我捐的不多,就多出出力!”2月8日,梁意锦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市民服务中心搬运医疗物资送往医院,忙碌中短时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2月9日,武汉晚报新媒体推送关于他的报道《广西小伙自驾20小时驰援武汉,“我捐的不多,就多出出力!”》,至次日下午阅读量达20万次,网友纷纷点赞。该新闻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评选中获得“天天正能量特别奖”。阿里巴巴集团决定联合武汉晚报奖励梁意锦20000元,但他希望这笔款能奖给更需要的人。

  梁意锦养过鸡鸭,亏损,近年在屯中卖牛肉,妻子务农,家庭收入不多,孩子上学。他千里驰援,几乎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却依然觉得不够。2月10日,他去长江大酒店搬运物资后,向张爱华提出发动家乡人捐款的想法,张爱华感动地说:“你来,已足够,武汉人民感谢您!”

  常言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梁意锦来说,这种支援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武汉的疫情总是让他牵肠挂肚,每天看到的新闻都牵动着他的心,总觉得自己总要为武汉人民做点贡献,为武汉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次全民战疫中,他是其中最可爱可敬的一员。


龙先凤

人物故事:

  龙先凤,195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北海市海城区西塘社区退休工人.

  自退休以来,一直默默奉献社区,无私帮助他人。多年来,她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治安巡逻、调解邻里纠纷、文明宣传等社区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

  龙姨是社区的小组长,积极参与到社区工作建设中。每逢到重阳节、春节前,社保所都发放些小礼品给退休人员,礼品一到,龙姨就像个小马达高速运转起来,像捡中药一样,手上拿着名单,一份份分配好,包装好,然后送到退休人员手中,有时还被碰钉子,被些不通情理的退休人员大骂一顿,说这礼品不值钱、不实用,驿马办,居委会吃了他们的倒扣钱等等。每当这个时候,龙姨都会安抚好其情绪,为其解释,做好思想工作。以来二去,龙姨和辖区的退休工人都混熟了,每次退休工人有什么活动都喜欢叫上龙姨。龙姨经常上门慰问有病退休工人,一年来上们慰问退休工人二次共一百一拾八人,又带退休工人到社区办理有关手续。

  龙姨是名主动的宣传员。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他主动要求加入文明宣传志愿者行列,挨家挨户地上门发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单,宣传文明道德精神。看到社区里有不文明的行为,他主动制止,并进行道德文明教育。大家劝他歇一歇,他总是说:“我不累,我现在还能做呢!有人说我爱管闲事,我不管别人怎么说,趁着有力气多为社区做点事。龙姨利用文化事业宣传党的政策,把党的事业贯穿于文化娱乐之中,为党和人民群众架起一道桥梁,为党发挥自己的余热。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龙姨带头组织社区老年人成立了一支社区舞蹈队。该舞蹈队有成员二十余名,主要由退休干部、职工和文艺爱好者组成,龙姨每天清晨,龙姨就把大家召集到公园,晨练时唱唱歌、跳跳舞,拉拉家常,讲讲政策。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健身休闲的场所,龙姨就担当起了维护公园环境卫生的义务。平时由家长带去公园玩的孩子多,有时候孩子的排泄物留在公园的石凳上,为了换大家一个干净的环境,龙姨不怕脏不怕累,自己提水把石凳上的排泄物清理干净。

  龙姨是个调解的小能手,她始终坚信没有拉不了的架,没有调不好的事,没有解不开的结,特有的细心、耐心、真心、苦心、精心 调解了邻里纠纷,为维护社区稳定,创建平安社区作出了突出贡献。

  龙姨还是名优秀的治安巡逻员。在退休十六年中积极为辖区群众办实事,曾担任过退体协管会副大队又做治安联防队大队长,还是社区联防队的一员,每天早上八点钟做好巡逻防范作,在一次巡查中发现桂中花园一巷后面菜地有小偷偷电单车,马上打电话给公园派出所民警拉车,一年共报了三起,发现十多台被偷的电动车,积极做好辖区环境卫生工作,有群众在路上种菜进行做他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后,龙姨又马上打电话给唐敏书记,唐书记及时清理好,得到群众的好评。

  龙姨除自己为社区服务外,更是带动自己的老伴、家人参与公益活动。每当面对别人的嘲笑和不理解,龙姨笑着说:“做为一名党员,我为党组织、社区作义务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虽然只是一点点,很平凡,但我会尽我所能把事情做好,我要真正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学,多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为儿孙做个榜样,做到走不动为止,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汪伯华

人物故事:

  汪伯华,男,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工务段线路维修工长。南昆铁路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铁路干线,是典型的山区铁路,汪伯华在这里工作了20余年,先后将7个工作较弱的重点工区打造成先进班组,其中,冗百工区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汪伯华本人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新时代铁路榜样、最美铁路人等荣誉。

  工区是铁路安全生产最小单元和前沿阵地,对于工务工长来说,第一要务就是把线路质量搞上去,让每一趟列车都能安全地通过。汪伯华每到一个工区,都把整好线路当成头等大事。2004年,汪伯华来到岩龙工区当工长,这个工区所管辖的线路设备质量较差,钢轨磨耗严重,曲线、接头病害多。为了尽快改变现状,他整天“泡”在线路上,每天跪趴钢轨上百次,弯腰起身千余次,摸索出一米一量、十米一测、捣垫结合、细整接头、勤补道砟等工作方法。按照这些方法干下来,这个工区的付出要比别的工区多三倍。虽然干得很辛苦,但设备病害整一处、保一处,线路质量很快就提了上来。三个月后,工区线路质量跃升到全段前列,他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工区面貌,从此大家喊他“神奇工长”。

  后来,他又先后调到田丁、沙厂坪、兴义等工区当工长,不管到了哪里,他都能带着大家把线路整治好。2009年,百色工务段又让他去冗百工区“救火”。这个工区的设备曲线多、养护难,管内8.5公里线路没有一处超过200米的直线,是当时全段最差的线路。他憋着一股劲,带着工友们苦干了几个月,线路质量达到了优良水平。这样的工作质量连续保持了3年,工区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

  南昆铁路穿山越河、高堤深堑,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发,养护难度特别大。天气炎热的时候,钢轨温度高达60度,汪伯华跪在钢轨面上,埋下头看线路平顺,膝盖被烫起了泡,磨出了老茧;每次下雨,他都要上线巡查,越是山洪易发、危石易落的地段,越不放过,排除了许多险情。他在田丁工区担任工长时,有一天晚上突然下暴雨,他和工友冒雨巡检,走到田丁至汪甸间254公里处,发现4棵大树从悬崖滚落在钢轨上。当时,K984次旅客列车马上就要开过来了。他立即通知车站扣停列车,迅速组织人员争分夺秒进行抢险。列车安全通过时,他带着大伙整齐地站在雨中,像接受检阅的战士。

  汪伯华坚信打铁必须自身硬,任何时候都要冲锋在前,越是脏活、苦活、累活,越要站在最前面。有一次,全集团公司开展排水沟专项整治,他当时正在板桃工区当工长,米花岭隧道是重点整治项目。这条隧道海拔2000多米,全长9.4公里,当时里面煤灰大、空气很不好,干得时间长了容易缺氧。他把14名工友分成两组,安排大家轮换进洞,自己全程带班作业,面对恶臭淤泥就第一个跳下去,碰到难以清理的乱石就抢先用手抱出来,连续干了15天。最后一车淤泥运出来的时候,他走出隧道,感觉天旋地转。工友们赶紧扶他坐在隧道口的石头上,纷纷围过来说:“老汪,我们服你了!”

  2019年,汪伯华来到新成立的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当工长。新的岗位给他带来了新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工友上线干活、返岗复工造成极大影响,保证线路安全、工友健康成了头等大事。他提前取消了回老家的行程,带头留守工区,确保紧急情况下能第一个赶到现场;向段上申请成立综合维修工区党员突击队,方便统筹本地工友维修作业,也利于休息时间协助做好旅客引导进站;坚持每天对职场进行消毒,分早中晚三次测量上岗工友体温,在食堂推行分餐打包,尽力给工友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一联系外地延迟返岗工友,了解他们家庭生活情况,开导他们不要忧虑;利用班组微信群转发疫情防控等知识,让工友们更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他始终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可以拿下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如今,汪伯华同志依旧一如继往地工作在南昆铁路上,他承诺,无论到哪个工区,他都会一如既往地把它整治好,直到成为先进。

梁小霞

人物故事:

  梁小霞,女,汉族, 1992年1月生,大学专科学历,共青团员。广西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广西第七批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员,主动请缨奔赴湖北抗疫前线,2月28日,晕倒在武汉抗疫一线,5月26日,虽经全力救治,梁小霞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亲人和战友!

  主动请缨援湖北,积极备战练内功  

  2015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医护工作。今年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肺炎肆虐武汉,多个地方的医疗机构组建支援医疗队集结武汉,梁小霞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湖北的疫情进展。当医院支援湖北的倡议书一发出,她第一时间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主动报名要求成为第一批援鄂队员。院党委考虑梁小霞是科室的业务骨干,地贫之家的患儿都需要她,而且医院仅有六名出征名额,综合各因素考虑,院党委婉拒了她的请求。在医院抗疫期间,梁小霞积极协助科室护士长开展科内住院患者和家属的疫情防控,对每一个工作流程反复进行研究,在有限的条件下,规范科室的人流物流,把科室的“严防死守”变成实际行动。

  虽然成为医院抗疫的一员,但她依然怀揣着去驰援的梦,于是她又找到护理部副主任李玉环,坚定的说:“我服从医院的安排!但我愿意成为第二批援鄂队员,我有重症患者护理经验,请组织派我去湖北!”她这份驰援湖北的坚定与渴望,感动了院领导,于是让她加入了预备队。

  为了夯实驰援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预备队的技能基础,医院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围绕新冠肺炎理论知识、防护服的穿脱分级防护要求和护理观察要点等系列内容对援鄂预备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训练。培训中,梁小霞反复的练习着每项操作。当老师肯定她的练习成效,让她休息一会,她总说:“我觉得还可以更好,再来一遍。”就像开启的陀螺一样,不停地练习,再练习……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她身边的同事记忆犹新。

  投身战疫担使命,逆向前行践初心  

  “他们朴实而又坚定的请战声音一直在我脑海回响,他们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加入到党的队伍中……”2月18日,梁小霞写下了上述感人的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而这不仅仅是她表达的入党初心,更是激励她积极请战武汉的强大动力。2月19日晚,医院接到广西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的集结令,经研究,院党委同意梁小霞作为医院第二批援鄂队员出征武汉。2月21日晚,她和队友们抵达武汉后,经过一天的休整,23日投入到培训中。在24日下午即将结束一天培训的时候,梁小霞接到了24日晚进入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的通知。她简单吃完饭后,立即返回宿舍收拾出发的用物,穿上人生第一片成人尿不湿,在酒店门口等候集合……

  闷热的防护服,双层鞋套,双层帽子,厚厚的N95口罩,三层手套,紧绷的护目镜,无一不影响梁小霞的正常活动。但从患者吃喝拉撒、清理口腔等生活护理,再到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梁小霞都认真细致的将每项工作做好。当班四个小时里,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变化,巡视完了还要写记录、做治疗、给患者吸痰或者处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个夜班连板凳都坐不下来。当她下班脱下厚厚的已经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后,看到她的脸上满布了伤痕和勒痕,剪短后的头发已经湿透,梁小霞和队员互相之间只是笑笑,还互相打趣的说,等疫情过了要相约去做美容!2月27日,她接到了第二天进入重症病区工作的任务。

  医者仁心显大爱,年轻生命写华章  

  2月28日凌晨五点天刚擦亮,梁小霞已经穿戴整齐,坐上前往协和医院西院的专车。在车上,她还在队员微信群里细心的交待队员:“大家吃东西注意……辛苦大家!”万万没想到,这是她最后留给大家的最后一段话。2月28日上午,梁小霞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工作时突然晕倒在抗疫一线,中央指导组立即组织国家医疗救治专家和武汉协和医院医疗团队进行救治。经全力抢救和充分评估后,3月30日,国家派医疗专机由国家医疗专家和广西医护团队护送回南宁继续治疗。广西组织区内外专家和多学科医疗救治专家组进行全力救治。

  就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刻,5月25日凌晨,梁小霞同志病情恶化;5月26日,虽经全力救治,梁小霞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亲人和战友!她所做过的一切,我们都记在心底。在国家危难之时,面对疫情,梁小霞选择了主动挺身而出,毅然逆向前行,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前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下医者救死扶伤的奋斗篇章。

黄景教

人物故事:

  黄景教,男,壮族,1970年5月出生,199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供销联社党组成员、监事会副主任、拉烈镇地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的扶贫工作充满关怀、富有成效、受人爱戴。

  2019年12月26日,都安县拉烈镇地平村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黄景教同志家访贫困户返回村部途中,所乘车辆不慎翻下路坎发生车祸,不幸殉职。他用49岁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得知黄景教去世的噩耗,地平村和九渡乡九光村在家的和外出打工的村民200多人自发到他家悼念。

  2017年,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黄景教2016-2017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2018年1月份,国家级刊物《中国扶贫》杂志社在总第 315 期以《耕耘在驻村土壤上》为题推出其先进事迹。黄景教去世后,都安县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第一书记”“优秀扶贫工作队员”。中共河池市委日前决定,追授黄景教同志“河池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开展向黄景教同志学习活动。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似水。”地平村委会一间不足14平方米的房间内,黄景教留在墙上的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一间办公兼卧室里,依然摆放着一张床铺、一张办公桌、一个水桶、一条毛巾,以及有些卷了角的工作日记和一些书籍文件,这便是第一书记黄景教生前驻村的全部家当。

  2015年10月,身为都安县供销联社监事会副主任的黄景教毛遂自荐,到偏远的加贵乡加泵村任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因为工作出色,2016年2月组织上安排他到贫困程度更深的拉烈镇地平村任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4月任期期满,为了继续带领地平村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小康,他主动请缨,继续留任地平村驻村第一书记。

  2016年2月,组织宣布他调任地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二天,黄景教泪别月子中的妻子,背起行李扎进了大山之中。

  为了尽快掌握地平村的情况,他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地平村的山山弄弄。“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他首先从抓党建入手,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党课教育。黄景教每天起早贪黑,带着工作队员到党员和致富能人家里访谈,查短板寻良方,不到半年的时间,村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全村党员一对一开展帮扶工作,有力促进了精准脱贫项目的推进落实。

  地平村的村委办公楼破旧简陋,黄景教争取到了后援单位县供销联社援助3.5万元,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宣传栏。他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项目30万元,建起了文化室、舞台、篮球场等。

  “为了地平路更平。”这句话是黄景教同志到地平村第三天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这也是他要改变地平村交通落后状况的誓言。村部至巴桑屯1.5公里的沙土路是村里的主干道,路面坑坑洼洼,黄景教向上级争取到扶贫资金45万元把这段路硬化了。又争取上级拨付项目资金18万元修通了地平至弄园1公里的屯级公路。弄费、弄仁两个屯是地平村最偏远的屯,到镇里办事,需绕道走五六十公里。只要修通连接弄园至弄仰1公里的屯级路,两屯到镇政府的距离就可缩短一半以上。黄景教向上级申请到25万元,他又多次到相关农户家做思想工作,在他的感召下,村民无偿让出土地。公路于2019年7月动工,10月就竣工通车。

  地平村花东路口至弄险5公里的砂石路,是地平村的主要交通,受益群众近400人,经过黄景教的努力,2019年9月份,这条路终于动工硬化。在地平村加顺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卢海林含着眼泪说:“黄书记为这条路费了太多心血,开工后常到工地察看,有时还参加劳动。而今,人不在,路在,功劳在!”。

  “地平不脱贫,坚决不走人。”这话是黄景教同志来到地平村后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2016年6月,黄景教组织6个队的群众组建了养鸡场,成立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社,他请来专家在村委举办养鸡技术培训班,又先垫资购进一批鸡苗。2017年,合作社养殖出栏土鸡3000多只收益2万多元。2017年,都安县实施了“贷牛(羊)还牛(羊)”产业扶贫项目,黄景教先后请县里畜牧专家到地平村举办了4期养牛、养羊技术培训班,还带领群众创办了加忙队农民养羊专业合作社、地平村加顺养殖专业合作社。

  黄景教还策划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引资种植两性花毛葡萄110亩;瞄准市场需求,引导村民发展旱藕种植,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自己借钱为贫困户垫付种子款,发动群众种植旱藕100亩。

  除了为扶贫产业出策出力,他还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2019年下半年适逢大旱,地平村加顺集体牛场因为饮水设施还没有完善,12月中旬,牛场的人畜饮水告急。他立即组织人员用车运水,解决了场里工人和36头黄牛的饮水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地平村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2016年至2019年底,地平村贫困人口只剩下21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47%。

  “做平凡人,干平凡事”是黄景教写在扶贫工作日记扉页上的一句话。刚到村时,黄景教主动选择五户最困难的贫困户帮扶,农户袁廷飞和袁昌法是残疾人,袁廷飞患关节炎十年只能坐在轮椅上,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体弱的妻子身上。黄景教多次住到袁廷飞家,两人彻夜长谈,让袁廷飞重拾生活的希望。黄景教带着袁廷飞四处求医,多方打听找到民间偏方,用一种草药泡澡,病情有所缓解。袁廷飞的母亲说:“黄书记把廷飞当成亲弟,为他买来一个大浴缸专门泡药浴,还亲自为他采药、熬药、敷泡双腿。有一次下雨路滑,还摔破了头缝了几针。现在袁廷飞已经可以站起来了,黄书记却走了。”

  “没有黄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黄景教同志出事后,70多岁的贫困老人袁昌法每天都站在门前逢人便说。老人原住在不通公路的弄费屯,最大的愿望是能搬迁出来。袁昌法也是多年的关节炎,54岁才成家,育有一儿一女,生活极度贫困。2016年黄景教为他申请到36000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开始修建60平方米砖混房子,并发动工作队员为其捐资2100元作为建房补助。黄景教一有空就来帮忙,每次都带菜带肉。搬迁那天,正值袁昌法的儿子生病,黄景教背着他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新居。半路妻子打来电话:“女儿生病了,你赶紧回来。”黄景教说:“我这边也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实在走不开,你马上送孩子去医院吧!”袁昌法得知黄景教去世后,痛哭一场,然后拄着拐杖,用粉笔在墙上写道:黄书记,我的亲人呀,您什么时候回来看我?

  黄景教同志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扶贫事业。地平村与他的老家德雅村虽距离不是很远,但他很少能回去看望70多岁的父母。县城的家也是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每次到家,小女儿总是搂着他的脖子不放,怕爸爸“走丢”,每一次依依不舍离家时小女儿总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再来我家?”“景教每次回来,都抢着做家务,我知道,他是用这种方式来弥补,每一次我都默默地看着他做,又默默地看着他离开。以前我总觉得景教亏欠这个家太多,现在我才理解他。”黄景教的妻子石彩田说,“我知道他也不容易,就把自家的一个门面转掉,换了一台越野车给他下乡使用。”

  在地平村委,黄景教的办公桌上整齐摞着的12本民情日记赫然醒目,日记本里记录全村贫困户各家的人口、耕地、山林、劳力、收入、房屋等基本情况,也记下了他借亲戚朋友的钱、垫支群众产业的项目款。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这是黄景教在一本笔记本页脚上圈起来的一行字。

  他永远留在地平村的扶贫路上。

陈继国

人物故事:

  陈继国,男,汉族,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茂林镇湘汉社区人,196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湘汉社区党总支部组织委员、居委会副主任。

  2020年2月26日,因连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30多天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年仅53岁。陈继国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彰显了退役军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质朴品格,是用生命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楷模,3月2日,被追授“玉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陈继国是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1月26日起,他同社区干部一直为疫情防控工作奔忙,摸排返乡人员、宣传防疫措施、消毒物资发放、卡点值班值守……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连续工作了31天。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冲锋在前,一直坚守在一线,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值班点的工作人员,为社区筑牢疫情防控墙。

  撤销疫情卡点工作后,他和社区干部一起转向分批分时段复工复产工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完善复工复产台账,推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安全有序恢复营业。

  该社区综合党委纪检委员陈慧华回忆,2月25日下午,工作中曾发现陈继国精神不佳,于是劝他早点回家休息。因手头工作尚未完成,陈继国选择继续坚持在社区办公。下班的时候,他对同事们说, “你们先回去吧,等我写完这些材料就回去。”大家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他跟同事说的最后一句话,当天晚上,陈继国回家后因突发心肌梗塞,于2月26日凌晨2时许抢救无效去世。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开展工作,工作那么多年,他从来没请过假,每次干部选举的时候,他的票数都很高……”社区综合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罗祖勇哽咽回忆,“他常对同事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男同志,孩子已经外出工作了,我来早点或者回晚点都没事,你们家有老少,先回去吧……’”

  在同事眼中,陈继国是一位随和敬业的干部。郭开平刚担任社区文书一职时,一时难以进入工作角色,深感工作压力大。陈继国积极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手把手教她业务,在他的教导下,郭开平处理日常事务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成为合格的文书。郭开平深有感触地说:“在工作中,他把我们当亲人一样关爱,是我们的好兄长!”。陈继国走后,她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您是我最敬重的老前辈,我的良师益友,人民的好干部。您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泪目,您那谆谆教导让我今生难忘。我多么希望还能和您共事。

  曾经在社区担任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梁传娴表示:“我一毕业就跟着他做党建和社区工作,一起共事了4年,他是我工作的启蒙老师,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爱岗、什么是负责任、什么是基层工作,每一次他都尽心尽力教我,给与我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

  陈继国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他逝世后,居民纷纷在朋友圈发文缅怀。

  居民覃伟萍发文称:“每回见到您,手上总离不开文件材料,看到我们都是笑呵呵的,很积极、乐观、敬业,愿您一路走好。”

  一名群众发文悼念道:“你退伍不退色,既爱国又爱民,急人们所急,想人们所想的态度博得基层群众信赖……”

  居民林小非是社区一名志愿者,“我认识六叔(陈继国)3年了,记得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在社区调解一起群众纠纷,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蔼和亲的态度,很快就说服了群众,那一刻我特别想跟他学习。”在陈继国影响下,她写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看到社区人员紧缺,她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和陈继国并肩作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虽然他离去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心中,他的宽容、勤劳、敬业风范将成为我学习的典范,成为我精神的动力。我会化悲痛为力量,以他为榜样。”

  陈继国31岁的女儿陈波梅回忆,父亲是一个慈祥、爱笑、老实憨厚的人,经常给她转发心灵鸡汤,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总是喜欢与父亲谈心。“前几天,妈妈对我说看见父亲工作很拼命很辛苦,很担心他吃不消。想不到竟然一语成谶。”陈波梅坦言,印象中,父亲白天上班,下班后拿工作材料回家继续忙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像一头老黄牛一样从早到晚耕耘。

  陈继国的妻子张小珍是社区的保洁员,疫情发生后,夫妻俩都在岗位值守,没休息过一天假。她眼泛泪花地说道:“他每天回家总是很晚,经常在社区办公室熬夜整理资料和统计疫情数据等工作。他总说党员干部要一头担,要把控好疫情防控工作。他平时很顾家爱家,疫情期间,他无暇顾及到家庭,但我还是理解丈夫工作,因为有‘大家’才会有‘小家’”。

王京

人物故事:

  王京,男,汉族,陕西武功人,1989年4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08年8月入党,上尉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1639部队(驻广西凭祥市)3分队助理员。他曾在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四年获得嘉奖,获“二等功”、“三等功”、“南部战区陆军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2019年12月被评为崇左市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3年,王京毕业后分配至广西某边防部队,先后在原广西军区边防第一团特务连、排雷队任职。2017年11月,中越边境新一轮扫雷行动启动以来,王京同志任我旅东线扫雷队队长。为顺利完成扫雷任务,他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2013年9月,王京担任特务连侦察排排长期间身先士卒。由于自身专业与侦察专业相差较大,侦察专业对于个人的军事技能和体能要求较高,他始终能够放低姿态,始终以一名新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向排里骨干请教,与战士一起训练,一起摸爬滚打,在自身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上级赋予的每项任务,逐渐由不懂到精通,成长为一名侦察尖兵,并最终在2014年广西军区组织的年终考核中,带领侦察排获得广西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在当年荣获三等功一次。
  2015年3月,该同志调任排雷队工作,依然能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身行动号召官兵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甘于无私奉献。每有实排实爆等高危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全队官兵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确保了全队各项工作的安全稳定。长期以来,该同志正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干一行爱一行的拼劲,踏实立足自身岗位,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先后带领全队官兵完成大靶场排爆、5次销毁哑弹、2次保障手榴弹实投、保障完成广西军区红蓝对抗炸点显示、南宁安保、边境地区遗留雷场集训等重大任务,获得了全队官兵的一致认可,并得到了各级首长的充分肯定,成为官兵心中的好干部。
  2017年,王京为支持军队调整改革,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当得知单位受领了中越边境广西段扫雷的任务后,考虑到单位没有相关专业的骨干,而自己是地爆专业出身,又主动把转业申请书要了回来,他对旅领导说:“我是党员,又有扫雷经验,我不上雷场谁上雷场?先让我完成扫雷任务吧!”王京最终如愿以偿加入了扫雷队,还被任命为东线扫雷队队长。其实那时,距离他回乡结婚的日子还不到一个月了,请柬都已发出。
  “结婚可以推迟,可扫雷不能推迟。我是队长、是党员。雷场上不能没有我!”扫雷行动启动以来,王京身体力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同时积极投入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中去,他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勇于创新创造,为扫除南疆雷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扫雷集训任务较重,王京原定于10月28日的婚礼一再推迟到了2018年1月28日。而到了1月26日的时候,王京在带领全队完成当天的扫雷任务后才匆匆从雷场赶回家举行婚礼。
  2017年12月,王京母亲进行腰椎手术,作为家中独子的他本该在身边照顾母亲,但是因为工作,他选择完成任务而亏欠家人,只在电话中安慰了母亲,继续坚持在雷场上指挥作业。2018年4月,其父亲查出肺癌晚期,正在执行任务的王京匆匆赶回家中送父亲到医院接受治疗,没过多久又带着对家人的担心和愧疚,重新回到雷场继续执行扫雷任务。
  王京带领着扫雷队攻坚克难,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中越边境广西东段的扫雷任务。他为了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默默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更加完整地反映以王京为代表的扫雷官兵“精忠至纯”“为民敢舍”的牺牲奉献精神;更加深刻地诠释边防官兵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更加全面地反映和塑造新时代革命军人强烈的使命担当良好形象。


黄传斌、莫党兰

人物故事:

  黄传斌,男,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莫党兰,女,广西桂林市平乐县中医院医生。一个是民警,一个是医生,当疫情来临,平乐一对新婚夫妻取消了精心准备的婚礼,义无反顾踏上了抗疫工作第一线。

  2月1日,在平乐县境内,平乐县公安局民警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一同破获了一起涉案31.5万元的跨国电信诈骗案。

  案件处理暂时告一段落,参与此案侦破的平乐县公安局民警黄传斌,顾不上休息就回到了二塘高速路口卡点继续执勤。

  然而,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莫党兰,本来早早就发出了喜帖,准备大年初四举行婚礼。可当疫情来袭时,两人决定延期婚礼,双双踏上了抗疫工作的第一线。

  因疫情延期的婚礼  

  据介绍,黄传斌是平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一名民警,他的爱人莫党兰是平乐县中医院的一名医生,两人早前经人介绍相识,已经相恋多年。

  春节前,两人领了结婚证,将婚礼定在了大年初四的晚餐。为了保证这件“人生大事”万无一失,黄传斌和爱人莫党兰专门向单位申请了假期,双方家人全力准备婚礼。

  除夕夜,就在两人为婚礼进行最后的冲刺准备时,黄传斌收到了局领导发布的关于抗疫的部署,他久久不能平静。

  于是,黄传斌立即和爱人商量将婚礼暂时延后。他对妻子说:“疫情当前,我是警察,你是医生,正是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肯定要为国家出力啊!”

  莫党兰对此也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她说:“疫情当前,可不能掉以轻心,这时举行婚礼,就是置参宴亲友健康于不顾,我们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黄传斌回忆,当时他十分紧张:“毕竟婚礼对爱人是一件大事,一家人也为婚礼筹备了很久,就这么临时取消,我总觉得有些亏欠她……”

  聚少离多的春节 

  将取消婚礼的消息通知各位亲朋好友、同事之后,两人立即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据黄传斌介绍,他负责执勤的二塘高速路口卡点,是外地车辆进出平乐县的重要关口之一。执勤期间,他们平均每天检查车辆300余辆,检查人员600余人。

  2月1日下午,刚从卡点执勤回到单位的黄传斌接到抓捕任务:一名利用越南口罩为货源在网上实施诈骗的嫌疑人,将驾驶一辆桂E牌照的白色轿车从东兴市高速公路往平乐方向逃窜。

  黄传斌马不停蹄地加入到抓捕工作中,经过一晚上追踪最终将嫌疑犯捉拿归案。黄传斌一夜未眠,只留莫党兰一人在家。

  而另一边,莫党兰接到医院的通知,也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保证医院正常运行,她必须加班加点。这边黄传斌刚从执勤点回到家里,另一边妻子莫党兰则已经在去医院值班的路上,两人更加聚少离多。

  战胜疫情后就“娶你”  

  “我们24小时轮班执勤,妻子和她的同事也是一样,所以见面时间肯定要少很多。”黄传斌这么说,“但是现在大家都在为疫情出力,我们一个是民警,一个是医生,面对疫情我们注定要站在抗疫最前线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传斌说,连日来每个执勤点都有医务人员在坚守,在抗疫一线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也能体会妻子每天的辛劳。

  谈起自己婚礼延期,黄传斌则说了一句:“婚礼延期,幸福依然。”而他和妻子现在更挂心的还是疫情。现在,黄传斌和妻子,更希望与同事们并肩战斗,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他说:“前几天,我们两人看到了一条抖音,说是‘等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后,最想干什么?’。当时,我对莫党兰说了一句:‘娶你’。”


邱娜君

人物故事:

  邱娜君,女,中共党员,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人民医院内三科(呼吸内科)护士长。

  她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工作,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她又主动发挥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与使命,书写着“逆行者”的故事。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梧州市苍梧县人民医院立刻设立了发热患者体温检测处 、预检分诊处、发热门诊,并将内三科(呼吸内科)病房改建为隔离病房,对可疑病例转入隔离病房住院观察治疗并全力救治。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苍梧县人民医院内三科(呼吸内科)护士长邱娜君再次担起大梁。她曾因参加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获得梧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非典”优秀工作者称号。她是隔离病房的“大管家”,作为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她冲锋在前,带领医护人员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当年没有害怕的概念,现在虽说谈不上有很多经验,但勇气仍在。疫情当头,就想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邱娜君说。

  邱娜君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坚守岗位。医院里刚开始设立隔离病房时,她深知责任重大,寝食难安,睡觉前脑子里想的仍是病区布置、应急物品准备、护理团队工作开展等问题。“时间太紧了,我们都是加班加点地改造隔离病房。”邱娜君说。

  但最让邱娜君担心的,还是缺少有应对经验的护士。她多次对科室人员开展防护知识、隔离病房患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培训,“每天我都不停地在她们耳边叮嘱,每个细小环节都必须保证培训到位。”邱娜君说。

  刚开始,个别年轻护士有害怕心理,不敢接近病人。针对这种情况,邱娜君多次对护士们做思想工作,“如果医务人员都害怕,病人就更加没有安全感。工作总要有人干,只要我们按规范做好防护工作,相信大家一定能平安地战胜疫情”。邱娜君的鼓励打消了年轻护士的顾虑,让护士们放开心态,更加积极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至今为止,隔离病房的14名护士和6名医生中,没有一人要求调离科室。当邱娜君在微信群里发出援助武汉疫情请战书时,所有护士都踊跃报名请战。

  隔离病房的日常工作比较枯燥,邱娜君总是在隔离病房内忙碌着,查房、打针、输液、抽血等工作有条不紊。自疫情发生以来,邱娜君和同事们的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许多,“但我们并不觉得很累,能为抗击疫情尽一份职责,我们很骄傲”。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高度可疑患者,在不能排除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之前,都在隔离病房观察治疗,难免感到恐惧不安。邱娜君和同事们在做好日常的治疗和护理、尽可能担负起病人的生活起居的同时,还要充当心理医生,安抚病人的情绪。她常常对病人说:“您不要害怕,安心在这里治疗,有什么需要跟我们说就可以了。想吃什么,我们帮您送进来;等验血结果出来后,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告诉您……”

  在取标本时,有些操作需要近距离与病人接触,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有时病人咳嗽会不慎将唾沫星子喷到她的防护面罩上,她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有一次,她接待了一个7个月大的婴儿,孩子入院时体温发热达到了38.8℃。孩子胖胖的,让她在抽血时犯了难,加上她带着手套,摸血管时没有感觉。为了给孩子抽好血,尽可能减少他的痛楚,她只好脱掉一只手套进行操作,检测结果显示婴儿没有感染新冠肺炎。邱娜君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现在唯一的信念就是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辱医务人员的使命和责任,对得起白衣天使的称号。”


覃军

人物故事:

  覃军,中共党员,生前系广西来宾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因长期工作过度劳累,年仅43岁的他将生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公安事业。

  “他一生都为公安事业奋斗,是当之无愧的桂中铁‘军’。”虽然覃军走了,但他身上展现的忠诚正直、坚忍不拔、敢于碰硬的桂中铁“军”精神,将激励着桂中大地的上万名公安民警,继续铿锵有力地迈步在打击犯罪的道路上。

  覃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把报案人当成自己的亲属,骗到你家,偷到你父母头上了,你怎么处理?”从警21年,他先后在刑侦、经侦等岗位上工作,不管大案小案,覃军始终奋战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是来宾公安系统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2019年8月,来宾市工业园区辖区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某公司被人冒充董事长,利用QQ诈骗140万元。受骗企业是来宾市招商引资进驻的重点企业,案件发生引起各界关注。一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另一边是电信诈骗案难追踪的客观实际,侦查压力巨大。

  面对压力,覃军敢于迎难而上。为开展侦查工作,覃军扎在专案组,每天案卷不离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当侦查发现嫌疑人很有可能企图通过云南边境逃出境外时,他马不停蹄带队赶往云南省临沧市实施抓捕。经过严密侦查,覃军带领的专案组一举抓获涉案嫌疑人,成功侦破来宾建市以来案值最大的电信诈骗案。

  2013年以前,来宾华锡冶炼有限公司多次发生贵重金属失窃案件,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面对辖区猖獗的偷盗现象,覃军主动请缨要求牵头侦破系列案件。覃军带领专案组经过近百天的连续奋战,破获该公司建厂以来涉案人员最多、涉案物品价值最大的有色金属系列被盗案。

  覃军万事冲锋在前,当审讯中遇到硬骨头,他会亲自审讯,直到审讯获得重大突破,他才放手给民警;手底下的民警熬夜办案,他会在一旁指导,陪着大伙熬夜;即便他不在场,就算凌晨接到同事的电话也是秒接、速到。

  2009年7月,覃军作为4名“拓荒者”之一,参与组建工业区分局。当时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办公场所,他们就寄宿在迁江华侨农场的招待所里;没有办案警员,就自己上阵,调查取证做笔录,抓捕审讯送关押,一条龙到底。一边筹备组建工作,一边办理案件,有时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休息。

  21年从警生涯,覃军一直奋战在侦查破案的一线,从一名普通民警锤炼成警队尖兵、成长为中层领导,岗位不断变化,职务不断晋升,不变的是他对侦查破案的热情,不变的是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忠诚情怀。覃军始终奋战在基层一线和侦查破案部门,指挥或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200多起,其中公安部督办案件28起,侦破命案1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800余名,打掉犯罪团伙200余个,为群众、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2019年,覃军年迈体弱的父亲因病入院,他一日三餐不间断地往医院送饭,有一天实在忙不过来,他才拜托分局的同事黄立锋帮忙送饭。“一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他父亲住院,他愣是一句都没提,而且工作从不耽误。”在黄立锋看来,覃军心中有一个排序,从工作到同事朋友,然后才是家人,工作永远是第一位。

  “风过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覃军的朋友圈个性签名这样说,他果真如风过疏竹一般,悄悄地走了。孜孜不倦的桂中铁“军”累了,他带着众人的惋惜和祝愿,化作奔腾而去的红水河中的一朵水花,折射着太阳的光辉。


庞茜

人物故事:

  庞茜,女,汉族,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第一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长、贺州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2019年4月挂任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副护士长。

  作为科护士长,庞茜从来都是以身作则,带头冲锋,她把科室管理得井井有条,协助科主任开展各种新技术,让贺州群众受益。她富有同情心,面对烧伤疼痛难忍的患者,她总是轻声细语,千方百计为他们减轻疼痛。她爱心“爆棚”,看见烫伤的小孩总会偷偷抹眼泪,医院组织各种捐款,她总是捐的最多。“新冠肺炎”疫情来袭,2月7日,在医院护士长微信群里得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需要抽调医院10名护士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的紧急通知后,庞茜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回复了五个字:我报名参加,然后才把消息转发到科室微信群。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庞茜“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贺州市人民医院第一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的一员,并被任命为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与广西各地市的医务人员一起在武汉优抚医院救助病患。

  为了大爱,选择逆行  

  从报名到待命,烧伤整形外科副护士长庞茜不断收到来自领导、同事、朋友们各种形式的关心。“在我们身后,有全市人民的鼓励,有医院这个后备军和智囊团,有家里的坚强后盾,我们倍感温暖,不孤单!”庞茜说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报名出征湖北,在庞茜看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战胜疫情,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同样地,也是一位妈妈给孩子树立善良、勇敢的榜样。

  爱人为了支持她,把儿子带在身边工作。孩子非常懂事,爸爸上班,自己就在宿舍里看书玩耍。爱人对她说,“国家为大、个人事小,疫情来了肯定要冲在一线,你一定要做好防护,专心战斗。以后家里的一切都听你的!"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是一把可以变形的玩具剑。他对妈妈说:“妈妈加油,我给你画了把剑,你要用它来打败病毒怪兽哦!”远在江西的妈妈经常电话叮咛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至于身体不好的公公婆婆,“我是瞒住的,但我相信他们绝对会支持我的。”

  披上白衣,勇于担当  

  2003年非典袭来,20岁的庞茜毫不犹豫报名参战,义无反顾冲到抗击非典一线,在“非典”病区一呆就是3个多月,用满腔热忱诠释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当年她还被评为市里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和优秀护士。17年后,庞茜又一次热血沸腾奔赴武汉与新冠肺炎正面交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她相信自己这段难忘的经历,会让她更有能力带好这支队伍奔赴一线圆满完成任务。

  “我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平安凯旋!”作为医疗队领队,庞茜在出征仪式上带领大家作了宣誓。她表示,“我将不忘请战誓言,责任在肩、冲锋在前。”铮铮誓言,昭示着医疗队“请战”的初衷,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参与战斗的决心和信心。为了出征这一刻,他们已经等待多时。

  作为领队,庞茜深感责任与压力并存。自2月9日起,庞茜每天带领队员们强化出征前防护、防控技能培训。“不能着急,一定要把防护装备穿好才能上‘战场’,只有把自己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保护其他人。”她还抓紧时间学习抗疫心理辅导知识,为即将进入疫区的同事们提供心理支持。

  庞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武汉优抚医院,庞茜每天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用心护理病患,还要扮演起队员们“大家长”的角色,尽最大能力去照顾和帮助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

  庞茜说,每次脱下防护装备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时,都会有点恍惚,镜子里的自己早已不是从前长发飘飘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简短干练的短发,脸上也留下了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导致的深深浅浅的印痕,自己看了都有点认不出了。

  “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庞茜认为,“救死扶伤是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与使命,何况在我们身后,有全市人民的鼓励,有医院这个后备军和智囊团,还有家里的坚强后盾,我们倍感温暖,不孤单!”


黄庆华

人物故事:

  黄庆华,男,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长年坚守在刑事审判一线,主动承担了庭里的大部分重大、复杂和疑难案件。工作日,他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大家也总能在办公室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他就是黄庆华,从事审判工作22年,现任灵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多次获得办案标兵、优秀法官、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卫士、个人三等功、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9年被评为“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

  “拼命三郎”心中有尺度

  “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做出合法公正的判决”,是黄庆华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他常对庭里的年轻干警说,要认真谨慎对待每一件案件。因为司法案件中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即是百分之百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当事人的一生。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开展以来,灵山县法院始终依法严厉打击震慑黑恶势力犯罪。而该类案件往往涉案人员多、卷宗材料多、涉及的犯罪事实多,审理工作难度要比一般案件大得多。黄庆华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带头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在主办灵山县法院受理的第一起涉恶案件即陈某权等5人涉嫌寻衅滋事案件时,为了能及时、高效地审结该案,他每天加班加点阅卷,到看守所对被告人进行提审,认真审查证据材料,主动联系辩护人听取意见,整理简洁明了的庭审提纲……做足了庭前功课。在庭审过程中,他坚持以公正之心,运用娴熟的庭审技巧,引导控辩双方围绕争议焦点开展辩论,确保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在庭审结束后,他多次召集合议庭进行合议,加班加点撰写出了共23页13154字的一审判决书,并及时完成宣判。

  该案宣判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在自治区高院开展的全区基层法院“三个一百”评比活动中荣获“百个优秀庭审”。在说起办案过程的艰辛,黄庆华一笑而过,说:“涉黑涉恶案件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老百姓深恶痛绝,作为刑事法官,我们有责任尽快审理结案,早日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还一方安宁。”

  “铁面包公” 心中有柔情

  法庭上的黄庆华,严谨理性、严肃公正,但铁面无私的外表之下却有着一颗温暖的心。“被告人梁某,你对公诉人指控的事实和理由有无异议?”“没有异议。”

  回答黄庆华的是受伤卧床的被告人梁某。2016年11月15日-17日,灵山县檀圩镇的梁某在没有向林业部门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雇请何谋等人将其种植在山岭的巨尾桉林木进行砍伐。经鉴定,梁某砍伐的巨尾桉林木面积为0.53公顷,立木蓄积量为33.86立方米。后梁某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在取保候审期间,梁某发生交通意外事故,导致其受伤瘫痪在床,无法下地行走。

  案件受理后,黄庆华认为让被告人到庭参加庭审十分困难,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身体受伤、活动受限等因素就逃避法律的制裁。于是,在与检察院沟通后,黄庆华便把庭审现场搬到了梁某家中。虽然没有高悬的国徽、没有威严的审判台,但庭审的庄重性、法律的严肃性并未打折扣。梁某当庭表示认罪服判,会尽快缴纳罚金,并一再感谢法院的人文关怀。

  常言道:“法安天下、德润仁心。”黄庆华认为,刑事审判应惩恶扬善,但也可温暖人心。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普法老师” 心中有大爱

  “有不少犯罪分子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也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审理的案件越多,黄庆华越觉得事前普法的重要性,于是便当起了“普法老师”。

  低田教学点是檀圩镇甘梅小学下设的一所分校,位于大山深处,自然条件艰苦。学校教职工只有4人,全校仅有的56名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儿童。这里的孩子懵懂单纯,教师希望学生能接触更多课堂之外的法治教育和安全知识。偶然得知这一情况后,黄庆华总是选择开学季、假期前后、“六一”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刑庭的干警来到低田教学点开展普法活动,而且一坚持就是三年。

  送法进校园、禁毒庭审进社区、扫黑除恶普法专场、蓝丝带·平安法治进万家……传递普法资料,解答法律问题,说法律常识,讲法治小故事,黄庆华活跃、忙碌的身影成了普法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庆华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法律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作为刑事审判庭的“领头羊”,黄庆华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灵山县法院刑事审判庭的宁彩霞、李媛等一批法官和助理也俨然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普法能手。2019年,该庭利用工作之余就开展了“让庭审走出法院”“送法进企业”等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共计34场,以实际行动传播法治正能量,让全县数十所学校、数万师生及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


网页评论

热点更多

公益广告更多

主题活动更多